寒潮来了!城市生命有机体的“保温”机制是什么?

  新年第一波寒潮来势汹汹,已于昨晚抵沪。今天白天,申城最高气温在-3℃左右,人们将体验全天都在冰点以下的寒冷;预计从今日凌晨到9日上午,上海气温都将“冰封”在零度以下,持续时间长达60小时左右。

  

  道路养护人员铺设麻袋防滑。刘歆 摄

  如果说,严寒是一场关系到城市韧性与城市治理的大考,“一网统管”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。

  不久前,上海发布《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》,提出未来要深化“一网统管”建设,聚焦公共安全、应急管理、城市网格化管理、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。作为超大城市,上海人口多、流量大、功能密,用数字化方式来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,势在必行。

  

  浦东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。徐程 摄

  路面结冰,怎样及时消除隐患?水管爆裂,如何实现快速反应?……昨夜,新民晚报记者分别蹲点浦东、长宁、普陀、奉贤四区的城区中心,现场直击“一网统管”从信息到落实的全链条行动。

  各区纷纷推出了抗寒“神器”,保障措施一应俱全。

 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的“雨雪冰冻灾害防御保障”模块全新上线,包括道路结冰、市民热线、地面道路指数、供水量、供电量、供燃起量、城市快速道路指数等数据,实时传送分析。各街镇值班的负责人,包括救灾车辆、防御物资等“强大阵容”也一目了然,一旦有需要,便能在全区范围内随时调配。

  长宁区成立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指挥部,多部门严阵以待。区城运中心发挥“一网统管”平台支撑作用,助力应急值守各项保障,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,及时发现,快速处置。

  

  道路养护部门正在为湿掉的路面进行撒盐。徐程 摄

  去年12月,申城刚刚经历的一场“霸王级”寒潮,也在实战中提升了“智慧大脑”的“学习”能力,吸取经验、不断“进化”。

  普陀区城运中心去年在寒潮中应用到的智能传感器再次“上阵”,桥梁上24小时的温度实时变化、桥面是否有积水等情况,都能实时传输。大屏幕上,1.6万路公共区域监控视频画面时刻紧盯。

  奉贤区沿江靠海,是气温洼地。奉贤区城运中心将在上一次寒潮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归纳分类,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提示。例如,电动公交车在低温中管道会结冰,如果在行驶中受热,融化的水有可能会影响电动机的工作。因此在本次寒潮中,奉贤区的电动公交车最早一批在凌晨3点半就启动预热,防止行驶中出现问题。

  

  奉贤城运中心通过大屏幕监控上海之鱼寒潮情况。孙中钦 摄

 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、有机体。目前,“一网统管”接入了50个部门的185个系统、730个应用,并建立“一网统管”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,已初步实现560万个感知设备数据共享。

  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,“一网统管”要实现态势全面感知、风险监测预警、趋势智能研判、资源统筹调度、行动人机协同……

  一座新型智慧城市的韧性与治理,就在一次次诸如严寒的实践中,等待检验。

相关产品

评论